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行业动态
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行业信息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介绍《“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者:国家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21-08-31 点击次数:627

8月3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有关情况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介绍《“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微信图片_20210831094308.jpg

总台央视记者: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就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趋势,请问对“十四五”时期就业形势有哪些基本判断?促进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的就业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

高杲: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各地各部门也把全面做好稳就业工作、落实保就业任务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保障了我们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刚才李部长已经对“十三五”时期的就业工作作了全面回顾。应该说,我们五年之间解决了6500多万人的城镇就业问题,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控制在5.2%,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总体分析研判,虽然未来一个时期在促进就业方面还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以及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但是总体上我们还是有信心能够使就业保持稳定态势,从而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坚实牢固的基础。


从积极因素方面来看。首先,我国经济长期向好为促进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持续恢复,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也带动就业逐步企稳。大家都知道,今年以来,其实疫情还是有反复,包括近期的一次规模影响范围比较大。但总体来讲,在国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决策指引下,疫情都是在较短时期内得到了有效控制。从就业形势来看,全国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82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控制在5.2%,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6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跟全年调控目标相比,已经接近完成了75%。7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到5.1%,与2019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0.2个百分点。所以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还是有信心能够完成今年年度就业目标任务。从今后一个时期来看,我国已经转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劳动者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我们觉得,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还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


第二,我们国家的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在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扩大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服务业领域很宽、范围很广,而且新兴产业在不断涌现,可以说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民营中小微企业也包括个体工商户,提供了我们80%以上的就业岗位、90%以上的新增就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这次疫情,应该说对服务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总体没有改变我们国家服务业、民营经济发展长期稳定向好的势头。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深入融合,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创新发展,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同时,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民营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也将助力就业扩面提质。


第三个积极的因素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双创、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为扩大就业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新动能。这些年我们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也增强了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逐步深化,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从而不断拓展就业创业新领域,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丰富的职业选择。


当然我们也看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也确实是比较复杂,具体到就业领域来讲,矛盾和问题也会比较多,一些看得见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还会不断出现。


首先是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这可能是我们对“十四五”时期就业形势最为基本的判断。其突出表现就是“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甚至可能出现强化。“就业难”主要体现在部分劳动者知识技能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变化,求职和就业难度加大,比如说高等教育人群规模不断扩大,但教育培训模式、专业设置可能与市场需求存在不够契合的问题,所以可能出现一些高学历、低技能的结构性矛盾。


另一个方面,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大龄劳动者数量增多,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他们的就业难度也会加大。同时,我们又存在“招工难”,特别是近一段时期,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为进出口贸易服务的行业,普工、技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比较明显。实际上我国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5倍以上,高技能人才甚至要达到2以上。目前全国技能人才的总量占比在不断提高,但是与庞大的劳动力人口结构来看它的比重还是偏低的,现在还不到30%。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他们的技能人才总量占比能够达到70%到80%,所以我们差距还比较大。“十四五”时期,预计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会进一步加快,这就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高质量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可能会更加尖锐。


从总量上来看,城镇就业压力也仍然存在。未来一个时期,我们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预计每年将超过千万人。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仍然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还是很艰巨。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的复苏步履艰难,新冠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从国内来看,我们经济恢复的均衡性和协调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刚才前面也说了,服务业、消费领域、中小微企业受疫情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内需持续恢复发展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一些行业的经营压力短期之内还是会比较大,这可能会引发劳动力市场的一些波动。


此外,具体到劳动就业领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来看,劳动领域政策制度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还存在一些不匹配的问题。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性流动渠道依然不够顺畅,就业政策服务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别,灵活就业人员,大龄和妇女劳动者等劳动权益的保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在《“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针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设置了一些专项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CNBC记者:

我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制造业方面,制造业有什么样的用工需求,有什么举措支持制造业用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高杲:

制造业的就业问题确实现在也是社会比较关注的,主要是制造业用工难、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总的来讲,制造业用工当前确实比较紧张,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大家知道,现在新冠疫情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特别是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还在蔓延,客观上影响了一些地区制造业的招工和稳定用工。


从短期来看,主要是普工出现阶段性、季节性的短缺,特别是我国经济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稳定恢复,企业生产经营的形势也是企稳向好。特别是我们率先比较有效地管控新冠疫情,经济恢复程度相对更快。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面向出口的一些领域,订单需求比较饱满,所以用工需求也在持续增长,短期之内有用工短缺的情况,特别是用工量大的企业,出现较大的用工缺口。


从长期来看,一方面人口结构正在深度调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出现下降,劳动力供给减少。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领域的一些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有所加快,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和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大龄职工越来越难适应新的岗位。而许多年轻人可能不太愿意到制造业领域去就业,而更倾向于一些工作比较灵活、工作强度相对较小的服务业领域,所以客观上也加剧了制造业用工的紧张。另一方面,主要是持续性的缺熟练工、技术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这几年我们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非常快,特别是一些新的科技应用在迅速深化和扩大。比如芯片半导体产业、新能源产业,这些领域用工需求很旺盛,但是它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较大,不光是研发设计人员,也包括一些普工。但是我们短期之内,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跟不上形势,所以出现了结构性缺口。我们在《“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对制造业的稳定发展以及促进制造业就业,特别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作了专门部署。


首先,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包括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疫情期间出台了很多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的措施,之前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还会进一步延续。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还要做一些不断的充实和调整,提高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同时,提升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增强制造业对年轻人就业的吸引力,缓解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开发更多制造业领域技能型就业岗位。同时,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新模式,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链,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打造更多制造业就业新增长点。


第二,针对制造业结构性就业问题,要强化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培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深度融合。这次《规划》里我们强调要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创业链与培训链的有效衔接,而过去往往讲的是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这种有效衔接,现在产业在升级、创新在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要跟上,要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训、急需紧缺人才培训,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快重点领域急缺紧缺人才的培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企业的用工服务,包括健全重点企业用工的常态化服务机制,以及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协同,针对一些带动就业能力强、用工规模大的重点企业,我们要建立公共就业服务联系制度,设立就业服务专员,实施定点服务,同时通过广泛开展专场招聘、劳务协作等多种渠道,帮助解决制造业用工问题。在促进制造业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同时,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